開啟文藝復興的金色大門 天堂之門
『天堂之門』是由雕塑家洛倫佐·吉貝爾蒂於西元1452年所雕刻完成。
回到西元1401年,當時為了慶祝佛羅倫斯躲過黑死病的襲擊,教會採用以圖競賽的方式徵選北門的創作者,23歲的吉爾貝蒂嶄露頭角,以『以撒的祭祀』,擊敗伯魯乃列斯基,贏得北門的合約,吉爾貝蒂耗时21年才完成洗禮堂北門浮雕作品,北門主題主要為描繪「新約」耶穌、《福音書》作者和天主教會聖師的生平故事。
因為做得太精美了,隔年他又被委託洗禮堂的第三座大門浮雕,這次他耗了27完成了描繪舊約聖經的十個故事浮雕版的東門,這副作品完全用黃金鍍金製造,當米開朗基羅一見,為它鬼斧神工的雕工感到驚為天人,忍不住讚譽它彷彿只有身在天堂才能所見,因此名為『天堂之門』,。
為何米開朗基羅讚譽這幅作品為天堂之門?
這必須從這幅作品的藝術手法說起。在這件青銅鍍金的浮雕作品中,吉貝爾蒂以舊約為題材,塑造10個矩形場景,借鑒了繪畫藝術的透視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個人物形象,再現人物的位置、空間的環境和深度,近處的人物最大,遠處的較小,直到最遠方融入背景,使得畫面相當有臨場感,因此當米開朗基羅第一次看到這浮雕時,將它形容為「巧奪天工」,這也是天堂之門名稱的由來。
(在1966年因遭佛羅倫斯洪水沖毀,原作經修復後,義大利政府把真品存移到大教堂附屬博物館收藏,現今廣場上展出的是複製品,已無開放通行。)
那為什麼這件作品會視為人文主義的里程碑呢?
在作品中,吉貝爾蒂善用繪畫的透視原則並結合人體解剖知識,把宗教題材世俗化。此外在東門之中,吉貝爾第將自己的頭像融入浮雕作品,象徵擺脫中世紀教會神權統治的束縛,回歸人的自我價值、尊嚴與生命意義,體現了人文主義的重要思想。
各位看官讀到這是否對這件藝術品感不可思議呢?在這個求新求快的時代,我們很難想像,為了要完成一件經典之作,藝術家能賭上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可以說吉爾貝蒂不只花27年做這件作品,而是花了半輩子才完成這件天堂之門,如果沒有前面創作的經驗累積,相信也我們也不會有眼福見到這件偉大的藝術品,我想我們若是一生能將一件事精益求精到神乎其技也不枉此生了。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5%A0%82%E4%B9%8B%E9%97%A8_(%E6%B5%AE%E9%9B%95)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9%E5%A0%82%E4%B9%8B%E9%97%A8/1981
翡冷翠文藝復興的里程碑—天堂之門
http://elite.tut.edu.tw/~d03133270/repository/fetch/C16%20%E5%A4%A9%E5%A0%82%E4%B9%8B%E9%96%80.pptx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