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晚年的代表作品,顧愷之將曹植所寫的洛神賦透過畫筆賦予圖象化,共繪出五幕十二景,洛神賦圖真跡隨著時代早已失傳,現今流傳皆乃後世摹本,其中較為著名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北京甲本,是北宋宋徽宗時期,宋徽宗害怕真跡會因年代久遠而毀,使這幅畫無法流傳,為了讓後人能再看見這幅畫,命畫師臨摹洛神賦圖。而另一個版本遼寧本,是南宋初期宋高宗,為了證明中原政治上的正統地位,因此大量展開文化復興運動,而遼寧版本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創造而出。

盡管真跡不復存在,但透過後人摹本,我們還是能欣賞到顧愷之在構圖上的巧思與藝術技巧的掌握,當我們緩緩地展開這幅長匣畫卷,隨著畫卷的推動,我們會一一看見曹植與洛水女神從初次相見到相戀,乃至最後的分離,這段纏綿悱惻的戀情,就像是愛情文藝片在世人面前演出。

在欣賞這幅畫,如果搭配著曹植所寫的洛神賦,更能體會其中情感。因此文中會介紹曹植所寫的洛神賦,提到洛神賦那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曹植透過這段無果的戀情表達政治上備受親兄魏文帝曹丕的打壓,有才卻不得志的抑鬱;然而民間卻更喜歡另一個說法,曹植愛上了曹丕的妃子甄宓,基於世俗禮教,這段單戀是註定不會有結果,因此透過這段人神相戀又分離的敘事詩,他將甄宓化為洛水女神,也只有在洛神賦中他才能與之相戀,洛神賦表達了甄宓的美麗與曹植單戀的哀愁。而你相信哪個版本呢?

然而我們已無法訪問顧愷之相信那個版本,但我們能確定無論哪個版本,這段洛神賦中的愛情故事感動了顧愷之,因此被畫了下來。而在第一幕曹植與洛水女神的邂逅,顧愷之如何根據以下文字段落來畫這幅圖呢?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穀,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這段文字表達的是曹植與隨從在回到自己封地的路程,曹植看見有個美人在岩畔上,他問手下,你們有看見那人嗎?她是誰?竟有如此美貌。馬車夫回道臣聽說河洛有神名叫宓妃,君王所莫非就是她,長的如何,臣倒是想聽聽看。
從北京乙本的臨摹圖,我們看到顧愷之在表現這段文字,生動地捕捉到一個重點,那就是只有曹植才能見到洛水女神宓妃,畫家巧妙將曹植此刻的心境與周遭八位隨從劃分開來,我們能觀察到隨從眼神的視線皆是分散,只有曹植雙手彷彿很激動般地推開隨從,注目遠方的宓妃,曹植與宓妃四目相交熱烈的眼神,這意境就讓我想起林俊傑一首歌的歌詞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而這樣的心願,不正是追求愛情的少男少女夢寐以求的嗎?而顧愷之將這般心願凝結在這一刻的畫面。

接下來洛神宓妃的美麗,按照洛神賦中曹植的口告訴眾人是如此這般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瓌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那麼愛情文藝片導演顧愷之將會如何編排呢?作者透過柔美線條表現出宓妃飄逸的衣裙與婀娜的體態,將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如流風、如落雪般浮動飄忽的姿態刻畫而出;而宓妃左右畫出的是松木,正對應華茂春鬆的形容『體態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畫裡空中的遊龍和一對展翅雙飛的鴻雁,也呼應宓妃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神韻。再看那高掛的火紅色太陽,正含蓄地表達了遠而望之的宓妃就如朝霞中的旭日皎潔;而宓妃在水面上禦風而行的身影也有著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的風流。在這樣有限的畫面空間,即使是現代電影用數個鏡頭都難以捕捉到的美,顧愷之只透過線條的駕馭,將曹宓妃超出常人想像的美,融合在這定格的畫面。

接下來將進入第二幕〈定情〉,進入第二幕前,顧愷之在段落之間以坡石樹林過場,預告觀眾將進入下一幕。第二幕我們先會看到的景象是洛水女神宓妃在河邊嬉戲,洛神賦是如此形容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以上文字段落的展現,顧愷之以電影蒙太奇手法將兩個動作畫面剪輯為一個畫面,藉著山林與天空兩者性質的不同,畫家在空中淋漓盡致展現女神『左倚彩旄,右廕桂旗,飄然輕舉,且行且戲的自然率性;而在山林中畫家體現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畫家將河灘上伸出素手,宓妃採擷水流邊的黑色芝草的可愛動作描繪而出,而這兩個畫面被剪輯為一,體現出洛水女神的率真可愛。

在下一個場景,表現了曹植與洛水女神在洛河上相互贈物定情,洛神賦當中是如此形容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爲期。畫中曹植手裡拿著玉珮,洛水女神也拿著玉珮,兩人交換玉珮許定終身,詩經中有說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瓊瑤即乃美玉,由此得知玉珮在中國自先秦以來就被視為見證愛情的信物。雖然這場畫面比起之前所見,構圖上稱不上全局最精彩豐富,甚至顯得平凡,但越是不凡的愛情願是顯得平凡人性,此時毋需過多繁華裝飾,畫面的留白恰巧能彰顯欲言又止的愛情。如果再仔細看,我們能觀察到曹植他並未離開隨從的攙扶,這說明他面對愛情的膽怯,洛神賦如此形容曹植的心境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我懷著依戀不捨之誠,又恐受這位女神的欺騙。感於鄭交甫曾遇神女背棄諾言之事,心中不覺惆悵、猶豫和遲疑,於是斂容定神,以禮義自持。』千年前大才子曹植面對愛情的恐懼,而現今平凡人的你我面對愛情或許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這段北京乙本並未出現,但遼寧本卻有畫下)
下一幕的〈情變〉是關於曹植與女神變質的愛情,寫得極為曲折曖昧,或許是在曹植身處的政治環境下,使他有不敢言明的苦衷,不過這也讓顧愷之在二度創作上有著更多的揮灑空間。畫中右下方顧愷之畫出兩個女神娥皇、女英在水中嬉戲,描繪出女神「或戲清流」的逍遙自在;畫中左上方顧愷之又畫出同樣兩位女神在岸上天空處悠遊,居左者手持羽扇,居右者似持蓮花,描畫出「或翔神渚」一句。畫的最左處就是這兩位女神飄飄地雙雙離開,而這三個畫面中兩位女神娥皇、女英的姿體動作暗示著宓妃『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的空靈神態,相對地也襯托畫中在柳樹包圍下,宓妃獨自踏在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的孤寂,烘托出宓妃『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的心境,而宓妃為何會與曹植分離,洛神賦沒有言明,但從洛神賦的暗示推想而知,癥結點可能就在曹植面對宓妃『悵猶豫而狐疑』、『申禮防以自持』的膽怯。

到第四幕的分離,呈現的是曹植在洛水女神的訣別,在訣別的開場,洛神賦是如此形容『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畫家在天空畫出風神在收斂晚風,水邊上畫家也畫出水神川後止息波濤,畫的左處能看見逢夷擊響神鼓,顧愷之將場面宏大激揚,熱鬧非凡。在岸邊,曹植在眾隨從的扶持下,目送著洛神漸漸遠去,顧愷之藉由曹植與宓妃相互凝視的眼神表達這段無緣的戀情中的無盡悲傷,渲染出畫面中無法相守的悲傷氣氛。
下一景則是描繪洛神賦中場面最為熱鬧宏大的場景。

“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爲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脣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宓妃在六條龍的龍車上,文魚的護衛下,鯨鯢騰躍在車駕兩旁簇擁下離開曹植,她回頭戀戀不捨望向遠方的曹植,哀嘆著人神疏途,即使是在對的時間相遇也無法相守。
最後一幕〈悵歸〉當洛水女神離開曹植後,『冀靈體之復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表現曹植滿心期望洛神再次出現,因此不顧一切輕舟逆流而上,然而凡人的舟船如何能追趕得上龍車呢?
下一幕是最為癡情動人,滿心思念宓妃的曹植,茶飯不思,一整夜無法入眠,洛神賦是如此形容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顧愷之畫出兩支蠟燭來表達曹植宿夜不眛的心境,正也與唐代李商隱名句輝映「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兩者都表達了只要一息尚存,癡情不改的愛情。
最後一幕〈東歸〉,隨從們驅車上路,曹植仍然不斷回頭張望,眼神表達出不捨和無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歸途。曹植『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的無限悵惘,生動地呈現在畫卷上,使觀者被洛神與曹植間的真摯感情所感染,與卷首開頭曹植與洛水女神初次相見的激動之情,形成對比的呼應。
整幅畫卷共有五幕十二景,情節引人入勝,曹植的文筆,加上顧愷之的繪畫,使得我們後世能看目睹這段戀情的真摯情感與淒美,當我整理完洛神賦圖與洛神賦所要表達的美,它也啟發了我,無論洛神賦談的是政治理想或是愛情,都表達了我們人會有的共有感受求不得的苦,這也是我們人生在世要面對的課題,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市井小民,一定有某些人事物是求不得,我們因種種因慾望而起的痛苦,如果靜下心來這幅欣賞洛神賦圖,讓畫裡的曹植與你我共同療癒這段求不得的苦,有一天回首凝視過往這段苦能,或許我們的人生也有著洛神賦圖豐富的浪漫色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馴牛圖壁畫(Bull-Leaping Fresco) 充滿力量感的米諾斯文明

貝葉掛毯 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

施洗者約翰 The Baptism of Christ (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