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8的文章

洛神賦圖

圖片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晚年的代表作品,顧愷之將曹植所寫的洛神賦透過畫筆賦予圖象化,共繪出五幕十二景,洛神賦圖真跡隨著時代早已失傳,現今流傳皆乃後世摹本,其中較為著名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北京甲本,是北宋宋徽宗時期,宋徽宗害怕真跡會因年代久遠而毀,使這幅畫無法流傳,為了讓後人能再看見這幅畫,命畫師臨摹洛神賦圖。而另一個版本遼寧本,是南宋初期宋高宗,為了證明中原政治上的正統地位,因此大量展開文化復興運動,而遼寧版本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創造而出。 盡管真跡不復存在,但透過後人摹本,我們還是能欣賞到顧愷之在構圖上的巧思與藝術技巧的掌握,當我們緩緩地展開這幅長匣畫卷,隨著畫卷的推動,我們會一一看見曹植與洛水女神從初次相見到相戀,乃至最後的分離,這段纏綿悱惻的戀情,就像是愛情文藝片在世人面前演出。 在欣賞這幅畫,如果搭配著曹植所寫的洛神賦,更能體會其中情感。因此文中會介紹曹植所寫的洛神賦,提到洛神賦那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曹植透過這段無果的戀情表達政治上備受親兄魏文帝曹丕的打壓,有才卻不得志的抑鬱;然而民間卻更喜歡另一個說法,曹植愛上了曹丕的妃子甄宓,基於世俗禮教,這段單戀是註定不會有結果,因此透過這段人神相戀又分離的敘事詩,他將甄宓化為洛水女神,也只有在洛神賦中他才能與之相戀,洛神賦表達了甄宓的美麗與曹植單戀的哀愁。而你相信哪個版本呢? 然而我們已無法訪問顧愷之相信那個版本,但我們能確定無論哪個版本,這段洛神賦中的愛情故事感動了顧愷之,因此被畫了下來。而在第一幕曹植與洛水女神的邂逅,顧愷之如何根據以下文字段落來畫這幅圖呢? “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穀,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這段文字表達的是曹植與隨從在回到自己封地的路程,曹植看見有個美人在岩畔上,他問手下,你們有看見那人嗎?她是誰?竟有如此美貌。馬車夫回道臣聽說河洛有神名叫宓妃,君王所莫非就是她,長的如何,臣倒是想聽聽看。 從北京乙本的臨摹圖,我們看到顧愷之在表現這段文字,生動地捕捉到一個重點,那就是只有曹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