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7的文章

四羊方尊

圖片
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最傑出的代表作,“尊”作為古代盛酒器和祭祀禮器,一般以圓形、鼓腹、侈口為造型設計,有著地位與權威的象徵意涵。 該四羊方尊高達 58.3 公分,約重 34.5 公斤,是現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為商代晚期青铜器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作。通體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底,頸部裝飾著夔龍紋、蕉葉紋、饕餮紋。其設計特點在於尊的肩部和腹部,肩部以四條蟠龍裝飾、腹部四角則是以四隻捲角羊首裝飾,羊頭突出於器身,表顯出立體感,在羊角的翻捲細節上塑造地栩栩如生,而羊的軀體裝飾著雲紋和鱗紋,肩腹部則裝飾高冠鳥紋,進而增添了奇幻風味。每隻羊的一雙前腳也在圈足上鑄造出來,也產生了四隻羊要從器身內部走出來的視覺體驗,而其中蘊含的意義,在於羊與吉祥諧音,有著四方吉祥的祝福。 這件作品表現出古人取其諧音作為祝福的文化,其文化一直流傳到現在,如年年有餘(魚)、三陽(羊)開泰、馬到成功諸如此類,成為過年送禮、寄卡片、貼春聯的必備語言,盡管現在物質如此豐盛,不像古人對大自然的依存度如此之高,但向上天祝福與祈求,仍然是人類心靈上的必需品。

司母戊鼎

圖片
商代後期最富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作品,高 133 厘米、口長 110 厘米、口寬 79 厘米、重 832.84 千克,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其鼎做了許多重要改變,它與早期青銅器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是加寬口沿。 二是鼎耳增厚,位置後移,耳下端牢牢跨於鼎壁兩側。 三是四足從椎狀變為圓柱狀,外移至鼎腹下端的四角隅。 而鼎上外側裝飾著雙虎咬著人頭的紋飾,而鼎腹部四面有以饕餮、牛頭、雲龍紋組成框架,其中虎噬人頭的紋飾是源自於商代人對在生活大自然中充滿力量、且兇猛之野獸崇拜,也就是所謂的圖騰崇拜,在商代早期的青銅器亦可看見。如龍虎尊 由此看出創作者無論是在結構、或是視覺設計上都將強化的固與雄渾的氣勢,使其壯大的建築感造型能彰顯商代特有的精神內涵, 商人把對自然的想像鑄作成這件巨大的青銅器,如今擺在我們眼前,成為了我們與商代文化溝通的載體。回到當下,我們當代文化能跨越 時代與後人溝通的載體又會是什麼呢?我想 這是這件文物帶給我們的反思吧!

虢國夫人遊春圖

圖片
《虢國夫人遊春圖》是依據唐太宗寵妃虢國夫人 ( 楊玉環二姊 ) 當時遊春的情景,經宮廷畫師張萱所觀察,而後想像描繪而出。 遊春這項活動最早可源自周朝,詩經有云 “ 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 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男男女女會到溪水邊踏青遊玩,此時情人會互相贈送芍藥表達愛意,上古時代的上巳節彷彿就是中國的情人節;到了唐代,遊春卻淪為貴族爭奇鬥豔的炫富活動。杜甫麗人行云: “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前進丞相嗔。 ” 從這幅畫自右而左,一匹匹威武雄壯的馬踏著優雅步伐,人物神情表現出從容且目空無物,整批隊伍有如入無人之境的氣勢,充分地表現出虢國夫人因受寵而顯赫一時的囂張氣焰。 而畫中誰是虢國夫人呢?在現代要看誰的身分地位最高,最準確的方式就是看主人開哪一家牌子的名車,古代也不例外,我們從馬從馬的鬃毛判斷,仔細看圖中有兩匹馬的棕毛十分特別,馬的鬃毛梳剪成三個花辮,這種馬稱作三鬃馬,只有皇帝或是皇帝恩賞騎乘的人才能夠騎乘,此時畫面有三個人騎著這種馬,一位是畫面隊伍最前面出現的第一位,而另外兩位是在隊伍較後端,一個中年女人抱著一個小女孩,由於貴族婦女是不可能自己帶小孩,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在隊伍最前面的人才是虢國夫人,而在隊伍較後面的女孩則是虢國夫人的女兒,而抱著女孩的中年女子則是她的保母。 你會說虢國夫人怎麼會是男子裝扮呢?要知道虢國夫人是一個喜歡女扮男裝的女漢子,而且仔細看她的袖子是捲起把手藏住,目的是怕手被曬黑,而這是相當女性化的動作,另外你看耳邊的鬢角和耳後往上梳的髮髻,很明顯她就是女扮男裝的虢國夫人。 此畫的構圖疏密有度,畫一開始是一個人物接著一個人物,先是虢國夫人,接著是騎著白馬服侍虢國夫人的仕女,以及緊接在後騎著黑馬的太監,而太監和仕女一前一後騎乘著一黑一白的馬,形成鮮明有趣的對比;在太監之後出現了一群互相緊靠在一起的騎乘隊伍,畫卷展開到這裡就如慢節奏變成快節奏,整幅畫卷像極了一段高潮迭起的音樂劇。這幅畫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此圖雖名為《虢國夫人遊春圖》,但此圖的背景完全沒有春天的景象,但我們能從人物閒適的神情和駿馬達達的步伐感受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盛唐格局。 事實上這張圖是宋代摹本,宋徽宗在得到這張圖激賞不已,進而害怕這張圖會因為

唐代瓷器 『南青』越窯

圖片
大唐帝國,以兩個地方在燒製瓷器最為有名,分別是南方的越窯和北方的邢窯,南方越窯生產的瓷器主要是青色,而北方邢窯主要則是白色,因此人稱南青北白,這兩大窯爐都在唐代瓷器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就是南方的越窯。 據 故宮博物院 陶瓷專家 陳萬里 考究,唐代越窯遺址位於中國浙江省慈谿市境內。遺址分布於上林湖、古銀錠湖、杜湖、白洋湖、上岙湖、築溪湖等湖泊沿岸的緩坡上。 而越窯燒出的瓷器,品相如何呢? 唐人陸龜蒙曾經寫過一首詩 “ 秘色越器 ” 讚譽越窯 『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詩人在詩中將越窯的釉色形容為千峰翠色,然而早期的越窯顏色卻並非翠綠,而是綠裡透黃,它更像是茶葉蛋裏頭的蛋黃色。 不過越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陶匠們研究著如何把瓷器燒得更綠。到了晚唐時就出現青綠色的秘色瓷,據說秘色瓷之所以稱作秘色瓷,是因為秘色瓷乃越窯中的上品,其釉色配方乃是國家機密,不得向外洩漏,民間亦不得使用秘色瓷,它專供於皇家御用,因此一千年來沒有人知曉秘色瓷長什麼樣,後人只能從陸龜蒙所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想像,帶給人們相當大的神祕感,直 1987 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塔突然崩塔,考古工作者進行搶救挖掘在法門寺的基地宮時才發現實物,人們才得以一窺它的真面目。 仔細看它的釉色,其實並陸龜蒙所說的千峰翠色仍是讚譽過頭了,我個人認為它更像是陰天時天空中的朦朧色,雖然沒有湖光水色,但我認為其陰雨綿綿的光澤,也是有它可愛浪漫之處。 其實秘色瓷的貢獻不只是釉色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的燒製體制具備了宋代官窯的雛形,其嚴格的高品質審查,及配方嚴格保密、僅供皇室御用的規矩保留了下來,它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皇家燒造瓷器的先河,為宋代大放異彩的瓷器時代翻出一頁美麗的序章。

唐人宮樂圖

圖片
這幅 設色縱 48.7 釐米,   橫 69.5 釐米的 作品唐人宮樂圖 ,過去學者認為它為元代人所繪,但考究其服飾、妝容、髮飾,應當屬晚唐時代,然而這幅畫的作者卻無從考起,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們欣賞這幅畫的藝術美感。 畫中十二位宮廷女子圍坐在方桌,有人輕搖團扇,有人悠閒品茶,有人吹彈奏樂,他們手中拿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筚篥、琵琶、古箏、笙。另外,旁邊站立的兩個女子,還有人輕敲牙板打著節拍,更有趣的地方是,桌下一隻小狗安靜地綣曲著身體進入夢鄉,與熱鬧的奏樂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至於畫中央方桌上則擺著茶碗和茶托、方桌正中間置放著大茶釜,右手邊一名女手拿著長柄茶勺,正要把茶釜裡的茶湯盛入茶碗裡。她身旁一名女手拿茶碗似乎是聽曲聽得入神,而忘了喝茶,在她斜對面一名女子將茶一飲而盡,身後的仕女伸出右手準備為她添茶。 這幅畫有別於中國傳統繪畫方式,它不是採正面平視的視角構圖,而是以側面俯視,它的妙處在於成功地把畫中 12 名女子全部畫進畫中,作者以從這個視角完美呈現所有宮廷女子撫媚的神態、艷麗的妝容、華美的服飾,因此透過這幅畫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去感受大唐時代的時尚美學。 而大唐時代人們對化妝、服飾、髮型都非常講究。觀察這幅畫的女子,我們能看到當時流行桃花妝。所謂桃花妝,是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而胭脂塗在臉頰,其他額頭鼻子下額全都是白色。隨著時代發展,現在流行時尚雜誌也可以看到桃花妝的影響。觀察唐代女子的髮型,我們看到頭髮梳向一側的,稱作墜馬髻,而梳向兩邊在耳旁束成球狀,則稱作垂髻,兩種髮型不只風靡唐代,甚至傳到日本,日本藝妓的髮型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墮馬髻的髮式。此外,中國古代女子髮飾上最有辨識度就屬花冠,而它起源唐代、盛行宋代,形狀如一頂帽子套在頭上直到髮際,從這幅畫我們能看到唐代女子相當地自信,敢於戴上一大朵牡丹,沒有對自己那份信心是 handle 不了。 而這十二名宮女的共同特徵是體態豐腴,她們身上穿的華麗飄逸的服飾,稱作『齊胸襦群』,她們裙帶高高繫於胸部上方,這樣能使穿著無論胖瘦,都能穿如當時顏真卿的書法,一種優雅飄逸之美。 唐代是仕女圖創作的繁榮階段,以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一幅幅畫展現眾多唐代美女撫媚的的形象,同時也展現出大唐盛世的繽紛華麗。 其文章